当前位置:首页 > 未分类 > 正文

不结盟运动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简介...
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中的重要现象,其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冷战对峙背景下争取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集体觉醒。该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被视为不结盟运动诞生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其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便已逐步形成。,不结盟运动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二战结束后,世界迅速进入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争夺,许多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面临选边站队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开始倡导一种既不依附西方、也不加入东方集团的中间路线。这种外交理念的核心在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南南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主作用。,这一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包括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以及加纳总统克瓦米·恩克鲁玛等。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背景,但在反对殖民压迫、追求和平共处和多极化世界秩序方面有着高度共识。,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为不结盟思想的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次会议聚集了29个新兴独立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万隆精神”,强调团结、反帝、反殖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原则。尽管此时尚未明确提出“不结盟”的概念,但万隆会议确立的中立立场和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理念,成为日后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思想源头。,真正将这一理念制度化的关键节点是1961年的贝尔格莱德会议。此次会议由铁托积极推动,得到了尼赫鲁、纳赛尔等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共有25个国家正式参会,另有多个国家派观察员出席。会议通过了《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宣言》,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霸权、军事结盟和殖民统治,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并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冷战初期全球政治几乎被两大阵营完全分割的局面,为中小国家提供了第三条道路的选择空间。其次,该运动强化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身份认同,促进了南南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再者,它在联合国等多边舞台上增强了非西方国家的话语权,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不结盟”并不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绝对中立或消极避世,而是强调战略自主性和外交灵活性。例如,一些成员国在特定时期仍会接受某一超级大国的援助,但始终坚持不在军事上卷入两大阵营的对抗体系。这种务实而坚定的立场,使不结盟运动在冷战期间持续发挥影响力。,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不结盟运动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两大阵营对立不复存在,许多人曾质疑该运动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然而,不结盟运动并未解散,而是逐步转型为一个倡导多极化世界、反对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平台。截至今日,不结盟运动成员已超过120个国家,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依然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南方国家合作机制之一。,回顾其发展历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更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国际地位的长期努力的体现。从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开启的这段历史进程,至今仍在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不结盟运动所倡导的独立、和平、合作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此外,不结盟运动还为后来的全球南方崛起提供了组织经验和政治资源。诸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非洲联盟、东盟等区域性或跨区域合作框架,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不结盟运动的精神遗产。可以说,虽然冷战已成历史,但不结盟运动所承载的价值追求——国家主权平等、反对霸权干预、促进共同发展——依然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