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分类 > 正文

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是什么样

简介...
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强者为王、弱肉强食成为主流法则。然而,在这一片铁血征伐之中,却有一位君主以“仁义”立身,试图用古老的周礼重建秩序——他就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他的名字常与齐桓公、晋文公并列,但其霸业短暂,结局悲凉,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蠢猪式的仁义”代表,也有人视其为坚守道义的理想主义者。那么,真实的宋襄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能位列五霸?又为何最终兵败身死,沦为笑柄?,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是什么样,宋襄公,名兹父(或作子兹甫),是宋国第20任国君,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宋国地处中原腹地,是商朝后裔的封国,虽非强国,但因承袭殷商宗法传统,文化深厚,自视为“先王之后”,在周代诸侯中地位特殊。宋襄公即位前,便以仁孝著称。据《左传》记载,他曾主动让位于庶兄目夷,认为目夷年长且贤德,自己不应居其上。这一举动在当时极为罕见,展现了他重德轻权的价值取向。,然而,正是这种近乎迂腐的道德坚持,也成为他日后政治悲剧的伏笔。宋襄公生活的时代,正值齐桓公称霸后期。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内乱,诸子争位,政局动荡。宋襄公抓住时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干预,成功扶持齐孝公即位。此举使他在诸侯中声望大增,被视为有担当的诸侯领袖。他开始萌生称霸中原的雄心。,但与齐桓公“尊王攘夷”、以实力为基础的霸业不同,宋襄公的霸图更多依赖于道义号召和形式上的礼仪正统。他自诩继承齐桓公遗志,欲以“仁义”服诸侯。为此,他召集诸侯会盟,试图建立一个以礼制为核心的联盟体系。然而,当时的国际环境早已不再崇尚周礼,而是信奉实力政治。楚国崛起于南方,虎视中原;晋国正在积蓄力量;郑、陈等小国则摇摆于强权之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与楚国在泓水(今河南柘城附近)爆发决战,史称“泓水之战”。此战成为宋襄公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被后世讥讽为“蠢猪式仁义”的根源。据《左传》记载,当楚军正在渡河时,大司马公孙固建议趁其半渡而击之,可获全胜。但宋襄公断然拒绝,认为“君子不乘人之危”。待楚军完全渡河、列阵完毕后,宋军才发起进攻,结果大败,宋襄公本人也受重伤。,战后,面对众臣的质疑,宋襄公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意思是:真正的君子不应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应俘虏头发花白的老人,也不应在对方未列好阵势时发动进攻。即便战败,他也坚信仁义高于胜负。,从军事角度看,宋襄公的战略无疑是失败的。他无视战场现实,拘泥于过时的贵族战争礼仪,在强敌面前仍幻想以德服人,最终导致国家元气大伤。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他的行为反映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伦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仍试图维系周代“以礼治国”的精神底线。,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的名单本就存在多种说法。《史记》列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而《荀子》则提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宋襄公。可见,宋襄公入列五霸,并非因其军事成就,而是因其在道义层面的努力与影响力。他虽未真正实现霸业,但在诸侯纷争中曾一度扮演调停者与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宋襄公的悲剧,本质上是理想主义在现实政治中的溃败。他生活在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尚未确立的过渡时代,试图用昨日的规则应对今日的挑战,注定难以成功。然而,他的坚持也为后世留下深刻思考:在一个崇尚强权的世界里,仁义是否还有价值?政治是否必须彻底抛弃道德?,孔子曾在《论语》中称赞“齐桓公正而不谲”,对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给予高度评价。但对于宋襄公,儒家典籍并未全盘否定。孟子强调“仁者无敌”,虽未直接为宋襄公辩护,但其所倡导的“王道”思想,与宋襄公的理念有一定共鸣。可以说,宋襄公是早期儒家“以德服人”政治理想的先行实践者,尽管其方式显得天真甚至可笑。,历史的评判往往是复杂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宋襄公列入“世家”,承认其历史地位;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则讥讽他“不知时变”。到了现代,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宋襄公的形象。有观点认为,他并非愚蠢,而是试图通过仪式性霸权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其失败在于缺乏足够的实力支撑。,综上所述,宋襄公不是一个成功的霸主,但他是一个有信念的君主。他的仁义或许不合时宜,但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这份坚持本身便是一种稀缺品质。他像一位孤独的守夜人,在礼乐将尽的黄昏中,执着地点亮最后一盏灯。虽然光芒微弱,终被黑暗吞没,但那道光,依然值得后人凝视。

上一篇:味精的由来

下一篇:带兵字的四字成语